• 请不要在春天自杀

  • 文章来源:   作者: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25 12:00:03   阅读次数:25
  •   「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」——大约 100 多年前,诗人托马斯·艾略特在长诗《荒原》里用文字将春天与荒凉、萧索和死亡连在了一起。

      彼时的艾略特不会知道,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反常的真相:

      春天是自杀率最高的季节。

      01

      自杀高峰月:3、4、8 月

      早在 1974 年,心理学家 William W. K. Zung 和同事们就研究过自杀的季节性差异。

      他们统计了 1965-1971 年间共 3672 起自杀事件,发现其中有 955 起发生在春季,夏季为 896 起,秋季 899 起,冬季 922 起。如果按月划分,3 月(317 起)、4 月(327 起)和 8 月(315 起)是自杀的高发时段。

      如果这项研究的细微差距不能说明问题,在 2010 年的一项调查中,来自丹麦和美国的多名学者搜集了 1970-2001 年间丹麦所有 37987 起自杀事件,发现 4-6月的自杀风险显著增加。

      值得注意的是:虽然各项研究数据不一,但整体趋势表明:心境障碍(如抑郁、躁狂、双相情感障碍等)患者的自杀风险受季节影响的程度远高于未患病群体。

      有数据显示,自杀完成时,超 90% 的人患有心理疾病。在一项针对美国亚裔的研究中,百分比下降到 66%。虽然一些自杀的人并未确诊,但毫无疑问,他们同样经受巨大的心理痛苦。普遍表现为:社交孤立、绝望、失眠、易怒症状,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。

      若从性别来看,男性只有一个春季峰值,而女性有春秋季两个峰值。

      在英国,有学龄儿童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在秋季自杀。研究者推测,这与新学期开始后,她们与依赖者(孩子)的直接接触时间骤降有关。

      02

      春天的气温和光照

      可能诱发「情绪冲动」

      无论是温度还是光照变化,都能够破坏人体内部稳态,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,让人变得冲动、失控。

     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自杀研究专家 Gustavo Turecki 教授说,「冲动性」是推动自杀发展的重要部分,任何特殊原因带来的自杀风险都没有失去理智来得大。

      这里与季节有关的部分包括:

      1. 温度

      一项加拿大自杀研究发现,同天气温每升高 9.6 摄氏度,自杀率升高约 10%。其中原因可能在于温度对神经递质分泌的影响,例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既有调节和唤醒情绪的作用,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意义——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。除神经递质的分泌外,高温还会影响脑血流量、神经功能和耗氧量,影响调节焦虑、冲动和情绪水平的能力。

      2. 光照

      光照强度、时长、以及光照周期变化都被认为是自杀和抑郁高峰的驱动诱因。希腊的一项研究表明,自杀发生前一天的太阳辐射与自杀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。与光照较少的 12 月相比,6 月的自杀风险增加了 36%。

      3. 昼夜节律

      一般健康人的昼夜节律,会随着日照时长的变化有适应性调整。但对于抑郁、躁狂和双相患者而言,他们的昼夜节律会比大多数人延迟 4 到 6 小时。这可能意味着,大多数人即将醒来的时候患者们才刚刚准备入睡,而光照时间的提前会进一步延迟其昼夜节律,昼夜节律的延迟有可能诱发情绪不稳定甚至躁狂。

      ▷ 比如说,冬季早上五点天还是黑的,心境障碍患者的大脑仍在分泌褪黑素(一种助眠的激素),因此可以入睡。到了春季,日出时间提前,五点左右太阳升起,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,患者的睡眠时间进一步推迟,使得昼夜节律更加紊乱,情绪不稳定,自杀风险升高。

      03

      罪魁祸首可能是「过敏」

      最新的主流解释是:春季自杀率升高的另一个诱因是「花粉」。

      ◍丹麦的一项涵盖了 13700 起自杀事件的研究发现,自杀风险与空气花粉密度间存在着显著相关,当空气中花粉密度达到 30 粒每立方米以上时,人口中每周自杀人数增加了 13.2%;

      ◍一项东京的研究同样发现:当花粉密度超过 30 粒每平方厘米时,女性的自杀率增加了 50%,但对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;

      ◍ 有研究显示,自杀者大脑前额皮层中过敏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所增加,该区域还存在组织病理学异常。

      基于这些研究,研究者们认为花粉、灰尘等过敏源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增加,使人产生炎症反应。而已有研究证明,炎症与焦虑、抑郁、社交互动障碍、应激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存在显著相关。

      ▷ 在一项探究鼻炎和焦虑、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中,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分别为 45.9% 和 38.7%,非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的比例为 52.9% 和 47.1%,健康群体则为 10.6% 和 16.6%

      这些与炎症相关的心理疾病在春季加重,随之提升的还有它们所带来的自杀风险。

      更危险的是,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,自杀未遂后再次自杀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人。其中抑郁患者重复自杀的可能性为 51% ,双相患者为 49% 。这意味着,每年春天,他们都有结束自己生命的可能。

      04

      社会学解释自杀:

      源于「被迫的社交」增加

      春季自杀上升,还因为被迫进行的「社交压力」增大。

      比如法国社会学家 Émile Durkheim 认为:大多数自杀发生在春天,是因为「一切都开始清醒,活动恢复、关系涌现、交流增加。换句话说,是人类互动的密度,而不是环境导致了春季或夏季更高的自杀发生率」。

      奥地利的一项监狱研究可以略作佐证。对于囚犯来说,季节对自杀行为并无显著影响,这似乎表明如果日常生活不发生变化(囚犯的每一天几乎都严格地重复),那么季节就无法影响自杀行为。

      某些经验或观察还指出:

      ◍重度抑郁患者在好转期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。这是因为冬季季节性抑郁患者会随治疗导致某些功能较先恢复,他们拥有了「起身去自杀的力气」,但抑郁心境尚未好转。

      ◍环境与内心的反差加重了消极情绪。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,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场景与自身的抑郁、低落、沮丧形成巨大反差,可能也会加重消极情绪导致自杀。

      随着学科发展进步,我们也许会对季节性自杀提出更完备的解释。但有关自杀的另一个事实是——

      虽然许多人「在春天」自杀,但没有人「因为」春天自杀。

      美国自杀学协会(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)出过一本《自杀幸存者急救手册》,在有关自杀动因的部分,它写道:

      自杀发生之前,大多存在一个「催化剂事件」。比如工作丢了、关系破裂或得知某个坏消息。但这些孤立的事件不完全是自杀的原因,更像是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」。许多自杀者有多年的情绪困扰,这些「状况」可能包括:

      ◍ 情绪问题。如上文所述,死于自杀的人有高比例的精神疾病确诊史;

      曾有过自杀尝试;

      ◍ 经常谈论死亡,确信自己未来的命运一定是黑暗的;

      ◍ 对痛苦高敏。自杀者对问题和困难的情绪反应,常常超出自己的承受度;

      ◍ 对控制的长期需要。许多自杀者拥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,这迫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精心安排。

      自杀者所经历的,通常是一种不同经验下的「累积的痛苦(The Accumulation of Pain)」。他们会持续地从不同挫折中带走创伤、损失、不幸、挫折,并对世界有一种扭曲的看法。

      当痛苦到极致,他们可能会觉得,自杀是一种临时问题的永久解决方案。但他们的首要目标不是结束生命,而是结束痛苦。

      「如果我当时发现他在告别,如果父母做得更好,如果我能更关心他」……这类单一归因并不能完全解释极端的痛苦。

      一个人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判断,明白自杀不是个人的弱点或某人的「错」,并认识到自杀往往是心理健康和环境变量的产物,而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自杀。

      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的自杀决定时,在各类神经递质和生化原理之上,他们面对的是复杂且难以承受的日常生活。

      春天很好,但对一些人来说也许不是。


    声明:部分图文源于网络,仅作科普信息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
    • 扫一扫关注更多